近期两则土壤科研进展|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作者:    阅读次数:962  发布时间:2018-07-09

  导 读

  近期两则土壤科研进展。

  来源: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网站近期报道整理

  南京土壤所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自然复合微生物组降解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土壤自然微生物组具有高度的结构复杂性、代谢多样性和抗环境干扰性,因而它具有迅速调节自身结构来响应和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单一菌株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环境功能。土壤自然微生物组是环境生物修复的重要资源,它能够直接参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因此,如何挖掘土壤自然微生物组的环境修复功能,是当前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

  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课题组提出了基于土壤自然微生物群落构建复合微生物组的生物修复策略,并用于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该研究将环境功能强(芘降解能力)的水稻土自然微生物群落引入到功能较弱的红壤中,使不同微生物成员相互接触,通过直接或间接生物信息交流,构建出新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包括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环境之间),从而形成稳态的土壤自然复合微生物组,并显著促进土壤中多环芳烃芘的生物降解。研究结果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8319417?via%3Dihub

  土壤自然复合微生物组作用机制模型

  南京土壤所在叶面喷施硅、硒阻控水稻镉污染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土壤镉污染会造成稻米镉超标,食用镉超标大米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如何控制稻米镉污染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在缓解水稻镉污染方面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硅、硒这两种元素是目前关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叶面喷施元素。

  基于此,南京土壤研究所周静课题组在国家支撑计划课题“重金属超标农田原位钝化/固定与农艺调控技术研究(2015BAD05B01)支持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硅、硒以及硅硒混合液对不同品种水稻积累镉的影响。试验设置为在三个水稻品种(南粳5055、五优华占和早丰1优2号)上进行四种叶面喷施处理(Control、Si、Se和SS),共12个处理。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五优华占品种具有较强的镉由根到茎及由茎到糙米的转运特性,叶面喷施Si、Se能够有效降低镉在该品种水稻植株中的积累,主要是通过减少镉由根到茎和由茎到糙米的转运,增加镉由茎到叶的转运。另外两个水稻品种在叶面喷施处理后的植株各器官中镉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由此可见,叶面喷施阻控这一措施并不会降低所有水稻品种中镉的积累。因此,在镉污染水稻土上种植具有较强镉由根到茎及由茎到糙米的转运特性的水稻品种,同时联合叶面喷施硅、硒是能够降低水稻植株中特别是籽粒中镉的积累的有效措施。

  该研究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830802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