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成效显著 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来源:  作者:    阅读次数:9128  发布时间:2017-01-17

土壤污染作为经济发展的“衍生品”,已经成为我们取得经济成果的巨大代价甚至是“牺牲品”,相较于水、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具有明显的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难恢复性,一旦受到严重污染,需要较长的治理周期和很高的治理成本,自去年“土十条”发布以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

土壤是筑牢健康人居环境的首要基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百姓民生福祉,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十三五”将协同推进土壤污染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三大举措,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

危险废物和化学品一直是土壤污染的两大重要潜在来源,需按照源头预防、重在防范的思路,不断完善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管理制度。环境保护部于2016年6月制定发布了《“十三五”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明确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分解重点任务,明确完成时间、责任单位、责任人。

伴随着土壤污染严重程度的加深,土壤环境监管力度也需有所加强。目前,我国在空气、地表水等常规环境监测领域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监测体系,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但土壤监测能力尚未达到掌控全国和区域的程度。此外,现行的《土壤质量环境标准》也已不适应目前的土壤环境保护现状。这些都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显示,资金投入不足和来源不稳定,一直是困扰土壤污染防治的一个“短板”,目前虽然中央财政设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但资金规模和使用方向的覆盖范围都有限。

由于污染面积大、修复耗资巨大、修复周期长且收益较低,土壤修复所需资金巨大,依据最保守的测算,每公顷治理资金最低需要9万元,则资金需求为1400多亿元。

研究人士指出,“土十条”构建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总体框架,各项任务、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实施,成效显现尚需时日。土壤污染形成非一朝一夕,问题解决也非一日之功,未来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