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西方思维

来源:中国名企排行网  作者:    阅读次数:2932  发布时间:2014-05-12

  Nini Suet,雪 。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区校友面试委员会的北京总负责人,也是她的高中母校泰博学院 (Tabor Academy) 的中国代表人。Nini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的经济系,并拥有金融、东亚研究系及韩语文化证书。曾在摩根士丹利香港办事处、凤凰卫视资讯台、美国有线新闻网(CNN International)任职。目前任融尚私塾创始人。

  见过Nini人都会被她的开朗所感染,语速很快,神采飞扬,言语中透着利落和某种单纯,翻开她的简历,段段都不平凡。这个有着完美简历的女孩早在15岁就离家远赴美国求学,看看她的寄宿高中经历:

  跟美国姑娘一起混

  14岁那年妈妈带我去过美国,回来后有一天我妈就问我去美国上学好吗?我想也没想就说,好啊。当时只觉得挺酷的,同学应该都挺羡慕我的。

  就这样去了美国,进入麻省的Tabor Academy。入学前,学校发了一封分配室友的信,信上写着“Meaghan From South Dakota”,当时英语不好,我不知道Meaghan和Megan的发音一样,是“来自南达科他州的梅根”,我却以为是“来自南非的密哥汉”,心想怎么是个黑人室友啊,结果一见是个金发碧眼的女孩儿,大吃了一惊。头一年在美国这样的笑话我闹了不少。

  每个宿舍都有一个宿舍指导老师(dorm parents),老师的家就安在宿舍里,查房的时候还可能抱着流口水的小宝宝,大家就像一家人。Tabor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矩,异性同学来访,宿舍老师要同意,而且学生的门必须敞开,而且必须是“three legs on the floor”。如果学生一旦做了坏事,就会被学校开除。

  当时我每天都7点多起床,主要是因为特别喜欢吃学校餐厅里的早餐煎蛋卷,晚了就没了。8-15点是上课时间,下午课后2小时运动时间。入学的头两年有自习的规定,19-21点是晚自习时间。新生第一年10点就要求睡觉,学校会掐电话。我们每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座机,如果有男女生互相有好感了,就会互留电话留言。我收到的留言都是问我作业的,我室友收到的留言特别多。

  Tabor的着装要求很严格:男生必须是西服上衣(blazer)和领带,女生如果穿裤子,上衣也必须是西服上衣,裙子必须过膝,上面可以穿衬衫。除了周末基本不能穿牛仔裤。所以我4年没有买过牛仔裤。我觉得学生的着装要求这么严格挺好的。因为你穿成那样,下意识地就会表现得更得体,精神气质都会不一样。

  学校规定,9-10年级里学生必须有一整个学期参加学校运动。项目很多,冰球、壁球、网球、篮球,而且因为Tabor是临海的,所以也有游泳、帆船、划船等项目。寄宿学校的硬件条件都非常好。参加体育不计入学分制度,但如果你打得好,加入校队的话,会为升学加分。

  当时我就决心要进入校队。拼体力肯定拼不过美国同学,所以我决定打壁球,发挥亚洲人个儿小灵活的特点。后来终于进入了校队,虽然是校队里垫底的,不过也挺高兴了。

  回想起来,当时在Tabor的那几年确实身体底子打得比较好,天天运动,吃得又健康。而且让我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同学们一起运动,打完球汗淋淋的,再一起去吃点东西,友谊很快就建立起来了。现在的中国孩子到了美国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只会顾自己,不太会跟别人合作。其实体育运动能让你很快学会合作。

  我是怎么进入普林斯顿的

  国内的学习方式都是背,但是对分析思考方面完全没有训练。在Tabor的那几年我觉得最受用的是学会了用西方思维去解决一个问题。

  我在Tabor学习成绩不错,我觉得主要是我努力,提前做准备。直到今天我的座右铭还是Preparation means Success。第一年很痛苦,很多东西都听不懂,开了很多夜车。我用了一年时间摸索观察,知道老师对你的期待是什么,养成了学习的习惯,知道怎么去分析、怎么去写作。第二年我去了老师推荐的一个暑期学校。跟6个美国女孩整天混在一起,一共住了5个星期,英文一下子就突飞猛进了。开学以后我就要求去上10年级的英文课,并且在第三年选修English Language AP,这都是当时美国同学才选修上的高级课程,最后我在AP考试中得到了5分。这样看起来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在上升的。这对我当时申请大学起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我特别感谢老师,帮我规划得很好。他们让我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怎么样去达到,怎么去挑战自己,怎么去做好准备。

  当时管理我们国际学生的副主任Mr.Downes,哈佛毕业,中文说得特别好,是他看到了我的英语特长,鼓励我去当编辑。后来我真去了校报,还竞选当上了主编。所以我的大学申请故事就比较强,因为我的成长的路线很清晰。我当时就是在老师指导下走上了正路,从第一年入学连英文单词都说不了几个的小孩到第三年选修English language AP得了5分到最后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以valedictorian(毕业典礼告别致辞代表)的身份毕业,这当中能看出我的一个贯穿的Pursue(追求)。

  另外一个对我特别有帮助的老师是college counselor(大学升学顾问老师),你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老师做你的顾问老师。我去过普林斯顿一次,看见很多孩子在绿绿的草坪弹吉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跟我的顾问老师说我想提前申请普林斯顿,老师说可以啊,你试试吧。然后我就把各种申请材料都写好了。

  录取通知来的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2002年12月17号,下着大雪,当时只发通知信。拒信是小信封,录取通知是一个通知取件的小纸条。每个人都害怕看见小信封,那天早上我看见信箱里的小纸条,高兴疯了,一路冲到取信的办公室,拿到大信封特别激动。打开信第一句话就是一句大大的YES!那个真是我人生的难忘的Moment。当时为了完成完美的申请文书,要把自己的几年都浓缩进去,几个月的奋斗,真的要写几千遍的感觉。

  关于孤独感与文化冲突

  关于孤独感,头一年肯定有。出国之前,你根本想不到你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不在那个环境下面,你没法去体验。第一年会打电话回家哭,在日记里倒计时:“还有106天回北京”。

  头一年遇上感恩节,有个美国同学邀请我去她家过,我硬着头皮鼓励自己去了。在她家里见到许多美国人,又害怕说英语,还要强装笑容,早上不敢睡懒觉,一大早起来把床收拾整齐躲在房间里不敢出去。回想起来都很有意思。

  刚去的时候父母经常在晚上9点多跟我打电话,后来我就不让他们打了,因为我想跟公共客厅跟同学聊天交朋友。而且在Tabor的寄宿学习、生活都很充实,平时忙着上课、运动,周末还有学校安排的各种周边短途游,时间一长就适应了。

  我觉得可能是真的上了大学以后,才意识到在Tabor留学的这四年,自己确实成长挺大。回国的时候我跟过去的同学聊天,就感觉有脱节。这才发现自己还是挺不一样的,我认为是一个优势。随着年龄渐长,我就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

  毕业之后我先去了香港,算是个过渡,后来回国的原因也是家里人也觉得离开这么多年,而且整个人毕竟根还是在中国,在中国是做事儿的,在别的地方是工作。

  刚回北京时跟父母的朋友聊天“接地气”,他们的孩子都是十多岁想出国,一听说我是普林斯顿毕业的就双眼发光,以为我是校友,塞点钱就能把孩子弄进去。而且这些孩子对美国的了解跟我当年也还是没有什么区别,我特别震惊,后来研究了一下教育行业,这个行业挺神奇的,于是决定开始做教育。中国家长很在乎结果,但是现在美国的大学并不是结果导向的,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人,看到的是性格。所以我想做的是把一个孩子当成一个人去塑造,去引导。

  现在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西方文化中长大后回国会有文化冲突,我倒认为与其认为是“文化冲突”,不如把它看成“文化互融”。现在全球都一体化了,纯粹的中式或西式思维将变得越来越小众,肯定是越国际化的人才越能适应全球化,送孩子留学,不就是希望这个么?所以家长们不必纠结,与其只认同一种文化,不如对多文化的融合敞开怀抱,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

分享到: